俄乌谈判闪电破裂,仅30分钟就告吹,俄方代表当场声明,普京不是想见就能见
最近,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三轮俄乌谈判,以令人失望的短暂和不欢而散告终,进一步暴露了双方在关键问题上的深度分歧。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所走到的地步,已经无法指望通过简单的外交手段来解决。
会谈的时间之短让人惊讶,尤其是与之前两轮会谈相比——5月和6月的谈判都持续了一至两个小时,显示出双方在某种程度上的试探和妥协。然而这次,仅38分钟便宣告了谈崩,倒像是一场政治表态而非真正的外交交锋。尽管乌克兰方面曾提出希望通过外部压力推动谈判进程,但俄罗斯代表团的态度显示出他们并不打算轻易妥协。
俄方代表梅金斯基在这一轮会谈后的发言,毫不掩饰地传达出一种不屑的态度:“普京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这不仅是冷淡的拒绝,更是一种鲜明的立场表达:俄罗斯对谈判的结果拥有绝对的主导权。
乌克兰方面则显得有些狼狈。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秘书乌梅罗夫在会谈前抛出了希望召集国际首脑会议的提议,甚至邀请特朗普、埃尔多安等国际政要参与,试图借助外部压力推动局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乌克兰虽然在战场上努力抗争,却依旧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外交上,它的策略愈发显得孤注一掷,充满了被动与无奈。
泽连斯基的表态更像是无果的呐喊,他强调寻求“全面、无条件停火”,彷如在向空气呼喊。在俄方看来,这种要求是对现状的根本否认,双方对于未来的认知早已存在鸿沟。正如梅金斯基所言:“领导人会晤的目的并非重头讨论,而是签署协议。”这种底线的明确无疑是在给乌克兰施压,意图逼迫其妥协。
展开全文
自从俄乌冲突升级以来,双方在战场上的较量并没有随着谈判的开展而减弱,反而愈演愈烈。在第三轮谈判当天,俄军对乌克兰多个目标进行了大规模空袭,显示出其在战场上主动的实力。对俄方而言,战术上的优势可以极大提升其在谈判桌上的筹码。俄罗斯显然清楚,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相应的战略空间与谈判优势也随之增加。
乌克兰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外压力倍增。战场形势不利,征兵问题层出不穷,其内部士气和民众支持度都在遭受考验。这种情况下,继续依赖西方的支持已然成了乌方的唯一选择,但这种外援的效果却不能保证,总是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特朗普曾一度对俄罗斯发出严厉警告,然而如今特朗普的“威胁”似乎已无实际效果,俄罗斯依旧我行我素。
回顾过往的三轮谈判,能够发现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双方共识的点越来越少,谈判的内容愈加空洞。即便双方在战俘交换和人道主义问题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这些看似积极的信号背后,实际上无助于解决根本性的分歧。更有意思的是,俄方提出在线上组建工作组以避免线下谈判的无果,相当于在暗示:面对没有实质进展的谈判,线下对话的必要性正在降低。
和平的可能在哪里?在局势如此复杂的情况下,乌克兰是否还有机会实现其外交目标?试图用国际舆论和外部压力来促使俄罗斯让步,已经被证明是无效的。梅金斯基的态度再次说明,俄罗斯不会轻易妥协,因为每一步拖延都是在为其战略布局提供更多空间。作为大国,普京绝不会轻易让步,尤其在他能掌控局势的情况下。
当谈判变得毫无意义时,唯有战场上的胜负才能影响局势。未来,如果俄乌双方仍旧无意向对方靠拢,那么每一次的谈崩都将成为下次冲突的前奏。
评论